顯示具有 有你的餐桌 標籤的文章。 顯示所有文章
顯示具有 有你的餐桌 標籤的文章。 顯示所有文章

7/21/22

[三餐]家常混炒:桂竹筍肉絲炒高麗菜、毛豆炒大蝦

高麗菜是家裡冰箱隨時會有的食材,高麗菜實在太棒了,可以煮湯、可以燉、可以炒、可以當生菜,當主角、當配角都襯職,各種烹調法都好吃,又耐放,而最重要的是小孩買單。

清炒高麗菜除了可加蒜末之外,加芹菜或蒜苗也非常適合,會大大提升炒高麗菜的甜味。今天先炒了一大鍋高麗菜,盛一盤起來,剩下的1/3和桂竹筍炒肉絲混炒,辣辣的豆瓣醬成就了一道下飯料理,兩種不同調味分別滿足大人和小孩的愛好。桂竹筍炒肉絲是沒吃完的外食,太鹹又太辣,當餐吃不完。每次吃到口味不合的外食心情都會低落一下下,後悔不如自己煮......但只會低落一下下,因為好勝心馬上會被激發出來,想著要怎麼改造變成自己喜愛的口味。今天的改造很成功!


毛豆炒大蝦:櫛瓜切厚片兩面煎微焦備用;大蝦兩面交替煎到尾巴捲起,放毛豆進來炒一下,放高湯,高湯滾了把櫛瓜放進來一起滾一下就好了。高湯把蝦的鹹香味煮進蔬菜裡,不用另外放鹽就好好吃喔。

高麗菜是Lebong的愛,毛豆是Melong的愛,配著毛豆小寶寶整隻蝦子吃光光。煮他們愛吃的食物是媽媽的愛。

11/26/21

[三餐]馬鈴薯料理

講到馬鈴薯我只會想到咖哩,真的是個咖哩狂熱份子。但如果買一袋馬鈴薯,煮咖哩沒用完怎麼辦?

曾經按照食譜做過醋溜土豆,口味很好吃,是有成功的料理,但是步驟實在太多,沒有時間也沒有耐心常常作。我最常用來消耗少量馬鈴薯的方法是燉煮在味噌湯裡,鮭魚味噌湯尤其適合。要消耗少量馬鈴薯,作馬鈴薯沙拉也是一解,只是總會顧慮到澱粉比重太高了,還必須要多想想如何增加蛋白質來平衡。

我的偶像Tamar Adler著作《An Everlasting Meal》有改變我對馬鈴薯的看法。是的,我就是應該好好煮一鍋水,馬鈴薯放在鍋裡從頭煮到尾,隨著加入蔬菜、肉、魚、其它澱粉類,馬鈴薯吸收了所有過程的美味精華。一次要煮多一點,可以直接吃,吃不完還能變化成各種不同的料理。

要選出2021年11的大事,應該就是Melong下排長出兩顆可愛的小門牙,跟姊姊一樣在6-7M大之間開始長牙,只是媽媽變得好忙碌,沒有辦法像以前那樣專心的煮小寶寶食物給她吃。看筆記和照片記錄才想起來以前那麼認真設計食譜,選購時令好滋味,煮寶寶粥給Lebong吃。不能讓美好回憶被對Melong的愧疚之情掩埋,打起精神好好作飯,以及準備finger food給小寶寶吃。

健康薯條:鹽水煮馬鈴薯,煮熟後剝皮切條,Melong抓著吃了三條;大人吃的淋上番茄肉醬。

炸馬鈴薯塊:帶皮馬鈴薯切塊,表面噴一點點油。氣炸鍋180度10分鐘,稍微晃動翻面再5分鐘。馬鈴薯先煮熟可節省氣炸時間。

剩下一點點炸馬鈴薯塊沒吃完,隔天早上突然靈機一動作成早餐,愉快的清冰箱。



馬鈴薯烘蛋:剩下沒吃完的氣炸馬鈴薯&杏鮑菇,用玉子鍋炒熱拿起備用,放入1.5顆蛋量蛋液,把料舖好,再把剩下0.5顆蛋液倒進來,小火慢慢烘直到蛋液不再流動為止。

11/02/21

[三餐]發現最近Lebong開始接受牛肉於是煮了牛肉咖哩飯

我很喜歡看「日本妙國民(秘密のケンミンSHOW)」這個綜藝節目,主持人很幽默,節目氣氛總是非常歡樂,一邊看得笑哈哈還可以順便認識日本各地的風土民情。我最喜歡看介紹日本在地美食的主題,越是家常的日本料理變化越多,像是味噌湯、火鍋、漬物、米食、麵食,都會融入當地特產或者因為某些歷史事件影響,發展出別具在地特色的料理。如果有一天節目做個環遊世界味噌湯特集,我一定要大大推薦台灣涼麵店的三合一湯。

某一集節目介紹「咖哩」,大阪人很習慣吃牛肉咖哩,當他們知道東京人煮咖哩慣用豬肉時都非常詫異,並表示:用豬肉煮咖哩是否太寒酸了?台灣的咖哩飯比較常見的似乎也是用豬肉,或者雞肉,我跟大阪人的想法相反,覺得:用牛肉煮咖哩是否太奢侈了!只是昨天Lebong開心吃了好多媽媽煎的紐約客牛排,看到小孩喜歡吃,就是想要讓她吃個滿足。


我家的咖哩飯是這樣煮的:

1. 兩顆洋蔥切丁,用橄欖油炒到半透明。

2. 一根胡蘿蔔切塊炒,加點鹽攪拌均勻後,關火蓋鍋蓋用熱度悶煮一下(此步驟參考另一個日本綜藝節目教的小撇步,低溫烹煮目的是讓燉煮的蔬菜更香甜,更入味,而且不會煮的爛爛碎碎)


3. 牛腱肉切塊加進來拌炒。

4. 玉米筍切小圓棍狀加進來拌炒(比起滾刀或長條狀,切圓柱狀比較不會有小小碎碎的玉米筍粒)

5. 加點鹽攪拌均勻,水加至八分滿,開中火蓋鍋蓋燉煮,利用這個時間依序處理其它食材,馬鈴薯切塊放入、洋菇剝皮切塊放入、四季豆剝絲折好放入。

6. 試試牛腱有煮軟就可以加咖哩塊,然後就完成了!

小孩不吃辣,我用佛蒙特一號甜味咖哩半包(六小塊)。咖哩的份量絕對超過六人份,但我習慣煮稀一點,讓咖哩可以像湯一樣用喝的。以蔬菜為基底(洋蔥、胡蘿蔔、玉米筍)的湯頭很甜,即使咖哩用少一點還是很美味,不會太淡。

然後幫家人裝了便當,咖哩飯就是家的味道。

7/21/21

[三餐]一周至少煮一鍋粥

熱鍋先煎好菜圃蛋,蛋要煎成功油不能放太少。
起鍋後剩下的油和鍋子的熱度正好方便炒一大盤青菜。
魚抹點鹽,丟進剛才打蛋的缽裡,表面沾一點蛋汁,增加翻面成功的機率。




以前習慣先煮最花時間的菜,好比說這一桌我會想先煎魚。這次試著調換順序,魚最後才煎,反而更快完成全部的菜,等待的時間剛好也把流理台、水槽都整理好了。

過去的我如果看到現在的我每周煮稀飯,有時還煮兩、三次,一定會很驚訝。但(除了我以外)家人都很愛吃,增強嘗試的動機,漸漸掌握稀飯配菜的要領:魚和蛋用煎的比蒸的適合;如果再來一盤煎肉排加十分;如果有個豆腐料理再加十分;青菜隨便;雖然煮稀飯不一定配湯,但如果有一鍋筍片排骨湯,這桌菜就完美了,夏天的烏殼綠竹筍可以煮好大一鍋湯好划算。

喜歡煮的菜式離不開家的影響,從小我家的早餐都是很豐盛的,有時甚至會炒三道菜配飯吃,是一般白飯不是稀飯。媽媽說,因為外公工作在外一整天很需要體力,所以從小家裡早餐都是吃白飯。可能承襲了這個習慣,我也愛吃白飯,以前很少有想吃稀飯的念頭,另一方面稀飯吃了很快餓,又很燙,所以我不愛吃。

現在煮稀飯就先盛一大碗起來擺著,先去做點別的事情,再回來和大家一起吃,稀飯這時比較涼了,而且比熱的時候甜味更明顯。住在台灣,的確應該多多嘗試各種美味米食,這也是在地的幸福。